2017

朱邦復大半生從事最先進的電腦研究,卻心懷傳承中華文化的大任,八十歲的朱邦復念茲在茲要為中文資訊化努力,在一片科技西化的潮流下,朱邦復走來寂寞又辛苦。「雖千萬人吾往矣」的朱邦復無視外界毀譽,始終如一進行他的革命事業。談復興中華文化也許太沉重,但從他堅定的神情中,我們看到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,那股勇於探索未知的精神。朱邦復著作有《倉頡中文輸入法》丶《組合語言的藝術》丶《老子止笑譚》丶《智慧學九論》丶《智慧之旅》(自傳)丶《巴西狂歡節》丶《東尼!東尼!》丶《易經明道錄》丶《易理探微》等。

Placeholder image

2011

Placeholder image

成立朱邦復文化基金會

朱邦復文化基金會於2011年在澳門成立,基金會為了落實朱邦復先生創新、創造的精神、回饋社會而設,並以社會利益及非牟利為宗旨。基金會成立宗旨包括:保育和活化文化遺產,通過教育幫助弱勢群體,提升社會上的流動性。基金會自成立起一直捐贈和支援內地孤兒院慈善機構、農村貧困人口及在中國的興建學校。

2002

讓電子化走進農村

朱邦復進行的項目,一個比一個龐大:中文電子書從2002年9月開始,在北京、廣州等地的10所中小學進行教學實驗。「漢文化資料庫」,要將自先秦起近3,000年的古典文獻數位化。「網路電腦」系統,則要讓大陸9億農民可以用PDA,「用說的」就可以無線上網,價格只有現行無線上網產品的十分之一。

Placeholder image
Placeholder image

1999年,朱邦復應香港文化傳信公司之邀,擔任文化傳信集團副主席。於是遷居澳門,進行一系列中文資訊計劃,其中有:倉頡電書(中文電子書包)、中文CPU(易芯CPU系列、飛龍CPU系列)。期間發表了漢字基因理論,並以此理論為基礎,發展可解析中文的理解系統,同時發展圖文系統,作為理解系統的應用。

Placeholder image

1983年朱邦復被迫離台赴美,接著在美國工作近五年,先後發展「中文之星」系統、「東方書籍排版系統」等。期間,朱邦復開始研究中文自然語言。 1989年與深圳科技工業園合作,完成了「全漢字大字庫」。1990年在中國大陸開發出「聚珍整合系統」,中國科學院評為「超世界水平」的軟件技術。

Placeholder image

朱邦復努力不懈,成功發表倉頡輸入法後,繼續努力學習電腦程式語言。其後,又成立零壹電腦公司,低價為廠商提供電腦中文化服務,後來為使中文電腦更普及,登報聲明放棄倉頡輸入法的專利權,希望國人一同研究,此舉使倉頡輸入法流行於台、港、澳等華文地區。

Placeholder image

1980

發展天龍中文電腦

當年,商界不看好中文電腦市場,大多不願投資。朱邦復於1980年與宏碁公司施振荣先生合作,共同推出世上首部具有「中文操作系統、中文程式語言、中文套裝軟體」之中文電腦--天龍中文電腦,打破了電腦不能使用中文的迷信。次年,又發展出中文終端機;中文處理的速度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境界,也因此,台、港華人譽其為「中文電腦之父」。

1976

發明倉頡輸入法

回台刻苦工作數年後略有積蓄,可以安心研究漢字,於1976年底發表中文形意檢字法,用52個字母作為檢索鍵。原意為改良中文印刷技術,以中文打字機為實踐目標,發展中文檢索方式。後得畢業於台大中文系之沈紅蓮女士協助,研究大有進展,形意檢字法更獲蔣緯國將軍命名為倉頡輸入法。

Placeholder image

1973

展開漢字之旅

Placeholder image

1973年朱邦復由巴西返台,開始了倉頡之旅,深入漢字之研究。沒想到,這趟旅途竟然一走四十多年。後來,他提出漢字基因理論,認為漢字構造蘊含古人的概念認知,可以整理歸納成概念分類和常識分類,以此深入探求漢字背後的精微意義;並且能應用於電腦系統,使電腦能夠有效地處理漢字。朱邦復等人根據此理論創造出倉頡系統,由於技術特殊且功能強大,受到不少人關注。

朱邦復認為漢字有六大要素和功能:字形、字音、字義、字碼、字序、字辨,前三者為漢字本有,而後三者是在資訊時代為處理需要,必須發展、整理出來的要素。對漢字進行分析,以得出基因的工作,稱之為“漢字基因工程”。

Placeholder image

1972

研究中文電腦的起因

1972年6月,朱邦復任職於聖保羅市一家南美規模最大的文化出版公司,該出版社每週出版近百種各式刊物。他親身經歷須於一天晚上將一本約卅萬字的小說出版上市的工作。當時,朱邦復心想如果國內知識傳播有這樣高的效率,人民教育水平提高的速度才能趕上時代的需求。

朱邦復在出版社工作時,他目睹了一本書的出版過程,這對他成很大的震撼:當年的鉛字排版下,該英文書從原稿送進工作間,由打字、校對、完稿、印刷到送到市面上銷售,共只花了十二個小時。相較之下,由於朱邦復在台灣時曾涉獵出版業,知悉一本中文書通常至少要半年的時間,才能排印完成。在徹底研究出版的流程後,發現中文的瓶頸,完全在於文字的檢索系統上。

1937

朱邦復的出身

Placeholder image
Placeholder image

朱邦復生於1937年10月12日,湖北黃岡人(今屬武漢市新洲區陽邏鎮),祖藉安徽,宋儒朱熹後代。父朱懷冰,曾是軍政界有影響的人物。母汪禪那,江蘇溧陽人。幼年時期,經歷中國戰火,輾轉遷移,最後於中學入學年齡落居台灣。求學至台灣省立農學院農藝系(現中興大學)。之後停留在美國一段時間,後來因父喪回台。接著復返巴西進行投資,還過了一段時間的嬉皮仕生活,最後在當地一間出版社工作。





聯絡我們

Placeholder image
Placeholder image


Placeholder image
Placeholder image
Top